海外科技人才与本地科研大咖面对面,会碰撞出什么精彩火花?“含科量”爆表的前沿技术和创新项目,跨越山海汇聚湘江新区,会如何书写“全球智慧+湘江制造”的新篇章?
7月24日,“全球研发 湘江聚创”第二届湘江科学行活动学术沙龙与项目路演在湘江集团举行,活动现场,来自哈佛大学、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、帝国理工大学等海外顶尖学府的科技人才,与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等本土科研精英齐聚,共赴一场“含科量”爆表的盛宴,既碰撞出前沿科研的思想火花,也为“全球智慧+湘江制造”搭建起项目落地的桥梁。
学术沙龙“含科量”爆表中外科研学者“脑力激荡”
湘江集团多功能报告厅内,掌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。一场“含科量”爆表的学术沙龙正在这里上演。
宫颈癌早期干预、HPV病毒E6蛋白研究……牛津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在读的王祎程站在台上,用通俗语言解析HPV病毒E6蛋白的研究进展,专业数据与生动案例结合,瞬间点燃现场氛围。与他同台的剑桥大学博士尹雯、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博士杨子珺,也以“生命科学与医学小组”成员身份,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成果。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、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自己“究竟在研究啥”,并用专业数据支撑观点,既严谨又生动,让现场听众直呼“过瘾”。
这场以“全球研发·湘江聚创”为主题的学术沙龙,吸引了近百名中外青年学者与科研专家参加。沙龙分为生命科学与医学小组、能源与智慧城市小组、机械工程与化学小组三个小组。科研大咖分享行业目前研究情况、水平,供大家学习、参考。青年学者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、研究课题、最新研究成果,并针对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,激发了现场与会者深入思考。台上深入浅出的讲解,台下频频的提问与探讨,学术火花在对话中迸发。
“别人看起来枯燥无味,自己喜欢才能甘之如饴。”中南大学的一位教授以前辈视角,与青年学者探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方法,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。学者们畅所欲言,既有同行间的切磋,也有跨领域的灵感碰撞。这场沙龙不仅拓宽了科研视野,更让海外人才感受到湘江新区对创新的包容与支持,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。
现场互动中,海外学者纷纷感慨:“湘江新区的科研氛围令人惊喜,这里既有顶尖的同行,也有落地的土壤。未来无论是合作还是扎根,我们都充满信心!”
21个项目“硬核”登场资本与科技加速对接
如果说学术沙龙是思想的交锋,那么随后的项目路演则是技术与产业的直接对话。
作为本届湘江科学行的重头戏,项目路演活动备受关注。很多海外项目报名,项目筛选也更“挑”,最终入围的不仅“含科量”高,还带着清晰的产业化路径——不光有实验室里的“好点子”,更重要的是怎么从图纸变成产品。现场,21个来自全球的优质项目登台亮相,涵盖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,分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两个大类。海外企业家和青年学者们纷纷拿出“绝活”,围绕项目内容、团队构成、创新技术、发展前景等方面详尽展示,充分展现海外人才的创业热情和科技实力。
西班牙电子工程博士,AEInnova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、工业物联网专家大卫·哥美亚思有备而来,现场拿出了公司研制的废热致电模型,向大家生动的展示了废热的循环利用原理。此行他带着AEInnova公司核心技术到访新区,实地考察新区配套政策、产业链环境等,计划在新区多个工业园区开展实地考察与数据采集,为后续业务开展提供依据,“这里产业链完备,政策支持力度大,正是我们需要的。”他坦言。
“我们的低刺激高营养茶萃取技术已完成中试生产!”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后孙浩介绍目前的科创研究成果。孙浩坦言,与业务同行充分交流的同时,加强与投资机构的联动,希望能够加速技术和项目落地,为长沙市、湘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。
香港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博士、牛津大学博士后曹贵瑜的无坝小水电技术引发热议:“针对发电和供电两个市场,优先哪一个?”“拟采用什么样的安装方式,运维成本如何?”——一个个务实的问题,直指产业化核心。
路演同步开放线上直播,超300家投资机构云端参与。湘江新区亮出的“家底”成为吸睛亮点: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规模达865亿元,拥有生物医药企业2000余家,上市企业10家,产业协同能力强。此外,湘江集团还重点打造了湘江数字健康产业园,构建了委托生产、产品检测检验等多个产业服务平台。
“针对市场现有的竞品,你的项目做了哪些方面的改进?”“融资后,将会在哪些方面实现技术的再突破?”问答环节,技术改进、融资计划等务实讨论频现,部分项目当场达成合作意向。一位项目负责人坦言:“湘江新区的产业生态,让我们看到了落地发展的无限可能。”
当海外顶尖智慧遇见湘江制造实力,这场科学行不仅是一次学术与产业的“双向奔赴”,更勾勒出湘江新区面向全球的开放姿态。随着项目陆续落地,“全球智慧+湘江制造”的新篇章正徐徐展开。
责编:邹彦男
来源:湘江集团
0731-81869999